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學校設計,以及學校設計說明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錄一覽:,1、,中小學建筑設計有哪些一般規定,2、,吳奮奮 | 學校建筑設計:從教育開始,3、,學校墻面文化設計制作,反映學校獨特的文化氛圍,4、,如何設計好的學校?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學校設計,以及學校設計說明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
中小學建筑設計有哪些一般規定
1.各類中小學校建設應確定班額人數學校設計,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完全小學應為每班45人,非完全小學應為每班30人;
(2)完全中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應為每班50人;
(3)九年制學校中1年級~6年級應與完全小學相同,7年級~9年級應與初級中學相同。
2.中小學校建設應為學生身心健康發育和學習創造良好環境。
3.接受殘疾生源學校設計的中小學校,除應符合本規范學校設計的規定外,還應按照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JGJ 50的有關規定設置無障礙設施。
4.校園內給水排水、電力、通信及供熱等基礎設施應與中小學校主體建筑同步建設,并宜先行施工。
5.中小學校設計應滿足國家有關校園安全的規定,并應與校園應急策略相結合。安全設計應包括校園內防火、防災、安防設施、通行安全、餐飲設施安全、環境安全等方面的設計。
6.由當地政府確定為避難疏散場所的學校應按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定進行設計。
7.多個學校校址集中或組成學區時,各校宜合建可共用的建筑和場地。分設多個校址的學??梢澜虒W及其他條件的需要,分散設置或在適中的校園內集中建設可共用的建筑和場地。
8.中小學校建設應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宜按綠色校園、綠色建筑的有關要求進行設計。
9.在改建、擴建項目中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場地、設施及建筑。
10.中小學校設計應與當地氣候、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水平、民族習俗及傳統相適應。
11.環境設計、建筑的造型及裝飾設計應樸素、安全、實用。
吳奮奮 | 學校建筑設計:從教育開始
學校建筑不是裝載師生的“教育容器”,而是教學空間、知識展示空間、信息傳遞空間,同時還是情感交流的場所。
01阻礙我國學校建筑設計的思想根源:“視學校建筑為‘教育容器’”
記者(下文簡稱記):吳院長,您好。很高興能夠有機會與您對話。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已發生很大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與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基于任務、主題、資源的小組合作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早已出現。部分學校開始嘗試教育空間的重建以滿足這些新需求,但任何新的嘗試都是建立在對現狀的充分了解和對未來的清晰判斷基礎之上。能介紹一下您了解到的情況嗎?
吳奮奮(下文簡稱吳):好的。我認為,當下,中國中小學校建筑是作為“教育容器”加以設計、建造的。這是我國中小學校建筑設計全面落后于“世界三大學校建筑高地”的設計思想根源。
我說的“三大高地”是指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以芬蘭為代表的北歐和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歐。這也是我們上海中同學校建筑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中同”)十多年來對世界中小學校建筑設計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性結論之一。
被視作容器的學校建筑設計追求什么呢?一是追求容量足夠大,二是追求外表足夠靚。過去水鄉造渡船不就是這兩個追求嗎?
容量的大小,經濟較發達地區的甲方(指籌錢建學校的單位)之間是在相互攀比的。你150畝10萬方建一所60個班的重點中學,我就300畝20萬方建一所120個班的重點中學。如果容量相等或相近,就比外觀,看誰的外立面更漂亮,甚至比外立面用什么材料。我有一次去一個省會城市考察新學校建筑,陪同參觀者不無驕傲地說:“我們這個項目主樓外立面是石材干掛的,而他們(指鄰省省會)的最好學校也只能用陶土板?!?/p>
將學校建筑視作“教育容器”,是學校建筑演進的一段必經之路。國外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走在這段路上。七八十年代是個過渡期,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起,他們進入“世界三大學校建筑高地”新的路段,不再把學校建筑理解為“教育容器”,而是視其為“教育裝備”。作為“容器”的渡船自然以能裝下多少人和多少貨論高低,容量相近就比誰的外觀更漂亮了。作為“裝備”的軍艦呢?比什么或者說首先比什么?
我們是繼續把學校建筑當渡船,還是認真想一想,是不是也該把它當軍艦了。
02學校建筑長什么樣,關系最密切的人:家長、學生、任課老師,都沒有投票權
記:在您看來,造成我國學校建筑設計思想停滯不前的原因有哪些?
吳:我沒有能力講清楚到底有哪些原因,但我肯定這跟“人口多”沒有必然關系,和“經濟落后”的關系也不大。
依我的個人經歷,現行的建筑方案選擇制度是重要的原因。決定一類建筑最終形態的,是這類建筑的選擇者。學校建筑設計方案應該由學校建筑的使用者來選擇。但實際上只有甲方和評審方有選擇權。不是家長先覺得學校造得不錯,孩子看了也喜歡,他們才來報名讀書的;任課教師也不是因為覺得這所學校有我滿意的教室供我工作才選擇到這里上班的。學校建筑長什么樣,關系最密切的人:家長、學生、任課老師,事實上都沒有投票權。
記:投票權握在了誰手里?
吳:替代他們做主的,向來是評審專家和甲方領導,最近,還有微信朋友圈。
03學校建筑師,要懂些教育學
記:您在前面多次提到學校建筑的真正使用者并沒有選擇權和話語權。那么,請問在您參與或主持的設計項目中,會嘗試去改變這種“非正?,F象”嗎?您是怎么做的?
吳:當制度沒有賦予師生話語權,我們又改變不了制度時,我的辦法是讓師生“分享”我的話語權。我去聆聽,就是讓師生說話。
和大多數建筑師一樣,我在設計構思階段會多次與師生座談。記得做北京亦莊實驗中學時,我在建筑總平面基本定稿的情況下,僅僅為了調整各學科教室在分層平面中的具體位置,就與該校管理層談了八天八夜。
我做評委時,很想先征詢項目學校師生的意見,但絕大多數情況下,規則不允許。
記:不同主體、不同個人的訴求肯定存在差異。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除了面對面溝通,您一般還會采用什么方式聽到他們想說又未說的心里話?
吳:在聆聽師生聲音方面,我不同于其他建筑師的途徑還有兩條。
一是教育學。
教育學特別是我擅長的教學論是從教育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理論。聽教育學說話,就等于聽千萬個最優秀的教師和學生集體“發聲”。比起開座談會,教育學對學校建筑的要求和解釋更全面、更理論,也更系統。
舉個例子,一間普通教室,應該設計成多寬多深?如果同樣是使用面積67平方米,應該設計成9.6米×7.5米的長方形,還是8.4米×8.4米的正方形?
每個建筑師都有自己的偏好。絕大多數建筑師會根據《中小學校設計規范》或習慣,設計成長方形,少數出于追求個性,設計成正方形,個別為增加采光面,設計成六邊形。但建筑師如果學點教育學,教育學就會告訴他:教育技術發展史表明,用不了多久,這所學校會實行班額24人左右的“小班”,緊接著,學校會摒棄“秧田式”座位。67平方米的長方形教室將難以滿足師生即將面臨的課堂教學對教室空間的要求。
我最近設計的標準教室(普通教室的升級版)幾乎都是使用面積90平方米左右的正方形,而不是長方形,也不是六邊形。這不是我個人的偏好,是我聽取了教育學的聲音。
二是向先行者學習。
15年前,我第一次參與設計一所小學時專門拜訪了幾位頂尖的小學任課教師,其中小學數學教師是朱樂平先生。他告訴我,中國學生學數學都是靠動筆(演算),美國、德國學生學數學不但動筆,還輔以動手(操作)。我回去查德國和美國的普通教室設計圖,果然發現大多數普通教室(他們稱標準教室)除了給每一位學生配課桌(供閱讀兼書寫)外,每間教室另配一兩張像茶水臺一樣的操作臺。(其實之前我多次查閱過這些圖,但沒帶著“動不動手”這個問題去查,我的眼睛就會對操作臺視而不見。)從那以后,我設計的標準教室里都配有操作臺。
10年以后,也就是5年前,我做室內設計的克拉瑪依第一中學落成,每一間標準教室都有操作臺。有一次在教室里遇見一位剛從北京十一學校進修回疆的老師,我們之間發生這么一段對話:
“請問您為什么要設計這么一個臺?”
“這是操作臺。第一代學校這里叫普通教室,普通教室只為學生提供閱讀臺和書寫臺,就是課桌。如果學生需要動手,必須到專用教室去。你們學校是第二代學校,這里是標準教室,除了課桌,還有操作臺?!?/p>
“我是物理老師,我在這里上物理課,是不是也可以用它來做物理演示實驗?”
“可以?!?/p>
“你是特意讓臺面懸挑出來一點的嗎?”
“是的?!?/p>
“為什么只懸挑3厘米左右?”
“覺得這樣比較合適吧。有問題嗎?”
“對我們物理課來說,一半左右的演示實驗是力學實驗。力學實驗經常要用到F夾,F夾像乒乓球網架那樣夾在面板上。你這兒的懸挑不夠深,要6厘米以上F夾才容易穩定?!?/p>
“???還有這道理??!太感謝你了!我們馬上改進??上銈儗W校改不了了?!?/p>
回到辦公室,立即查看10年來的一直當作操作臺范本的那幾張美國學校圖片。操作臺面板的懸挑果然有8厘米左右。顯然,我的美國同行比我更早聽到了更專、更細的專任教師意見。
從此,操作臺面板厚度20~40毫米,懸挑60~80毫米成為我出圖的所有操作臺面板的尺度。
我深知,一個設計師或者一位校長,在長期的設計或管理實踐中,只要用心,都能總結出學校建筑的十幾個或二三十個特征來。但單靠個人積累,是遠遠不夠的。滿足師生對教育裝備的需求,不但需要源源不斷地聽取各學科一線教師和各年級學生的意見,還要有人能不斷地把師生成千上萬個細節要求圖紙化、系統化。
04新學校建筑,應該是“教育的重裝備和輕裝備平臺”
記:您起初提到“世界三大學校建筑高地”視學校建筑為“教育裝備”。在您看來,這也會是我國中小學校建筑的發展方向嗎?
吳:是的。如果繼續將學校視作“教育容器”,我們必定只關心學校建筑的數量(面積)和外表(外立面)。就算有的學校項目開始做室內設計,也只是把關注點從外表延伸到“內表”(室內裝飾的視覺效果)。如果說過去30年,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在建筑上表現為一個個夠大夠漂亮的建筑取代不夠大不夠漂亮的建筑還有它的合理性的話,那么,今后30年,如果繼續出現一個個更大更漂亮的“教育新容器”,那就是誤入歧途。
我所積累的學校建筑資訊和我對世界各地特別是對歐美學校的見聞,讓我相信,將學校建筑視作“教育容器”之后,有一種認知的進步,那就是將學校建筑視作“教育的重裝備和輕裝備平臺”。
記:考慮到我們的讀者主要是教育者,最后想請您結合一個細部設計案例,談一談作為“教育的重裝備和輕裝備平臺”的學校建筑具體該怎樣設計和實現。謝謝。
吳:這是我非常樂意與教育同仁們分享的問題,但同時是我非常害怕要我說明白或寫清楚的問題。因為談建筑時,你得允許我拿出筆來畫,或者調出幾幅圖來說明。
建筑問題,不同的人,看同樣的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只要他看得懂圖,他們腦子里呈現的建筑也是一樣的。但不同的人,如果看同一段描述建筑的文字,就算他完全看懂這段文字,他們腦子里呈現的建筑是不一樣的。
我再試試吧。下面以學校走廊(包括連廊)的設計為例。
當學校有了N個功能空間而且師生經常需要從一個空間轉場去另幾個空間的時候,建筑師通常用走廊把它們聯系起來。走廊的定義就是“有頂的過道,建筑物的水平交通空間”。交通功能是走廊的原始功能。
當學校建筑被當作“教育容器”時,走廊只是交通空間。我們的中小學的走廊絕大部分是“陽臺型”的,為什么?因為陽臺的建筑面積算一半,在總建筑面積不變的前提下,如果設計成室內型的走廊只能有2米寬的話,設計成陽臺型就可以有4米寬。這就是走廊交通功能最大化。
當建筑師把學校建筑視作“教育的重裝備和輕裝備平臺”時,走廊就不再只有交通功能。我們可以賦予走廊更多的功能,主要是教育功能。
如果說只有人流的走廊是教育容器,那么,有人流又有信息流的走廊就是教育的重裝備和輕裝備平臺了。大家知道,絕大部分輕裝備(如電腦)是不適合放置在室外的,所以走廊一旦設計成敞廊就很難有信息流了。作為教育輕裝備平臺的走廊必須是室內型的。
高密一中的走廊被我設計成室內型的中廊,不等寬。中廊凈寬只有2.8米,你可以理解為兩條1.4米的室內型單廊并在一起用。走廊不等寬,局部放大,是為了形成走廊上的“港灣”。我如果追求走廊的交通功能最大化,就不會這么設計。我是在追求走廊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把高密一中的走廊設計成室內型走廊,還是為了讓走廊空間的物理環境能夠與教室的物理環境相似,讓走廊特別是港灣部位具有與教室相同的信息展示和陳設條件。
高密一中的室內設計也是我做的。通過室內教育專業設計環節,走廊的墻面和教室一樣安裝有軟木板(供學生張貼)、書寫板和立體實物展示架,港灣部位有圖書、電腦和大屏幕,還陳設了用來“滯留”學生、促成信息交換的地毯、椅子、凳子、沙發。
總之,高密一中的走廊是兼具交通功能的第二教室、第二圖書館和第二信息中心。這樣的走廊,不但有人流,還有信息流,不但有交通功能,還有交流功能。
需要做一點點說明的是,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讓一條走廊兼具交通功能和學習功能,至少需要繪制100個節點圖才能做得到。
關于這個建筑設計碎片,我不知道自己講清楚沒有。但我的心愿很想表達清楚:比起現存的老校建筑,每一座新設計的中小學建筑,不僅更新更大(這很容易做到),不僅更漂亮更環保(這是每個建筑師的追求),不僅更富文化含義更有亮點說法(這是每個校長的追求),不僅空間更豐富更有“場所感”更“天人合一”(這是一部分前衛建筑師的追求),它一定得是更先進更強大更有效率的新一代教育裝備。
這樣才能讓年輕一代學生和老師能用與我做學生當教師不同的技術方式和效率讀書、教書,就像我們當年坐著綠皮火車來省城讀大學,而他們今天坐高鐵過來一樣有差距。
記:您曾說,一流學校建筑的標準是“現代教育對空間的要求在建筑中得到貼切的體現”。在此,我們也希望我國中小學建筑設計能突破現存條件的制約與創作瓶頸,達到一流的學校建筑標準,邁向下一個新路段。感謝您接受訪談。
后 記:在學校在學校建筑設計中,最為常見的情形是:懂教育的不懂設計,懂設計的不懂教育。像吳奮奮先生這樣深刻又緊密地將建筑設計與教育研究關聯在一起的人并不多。他憑自身學識和技術在競爭中立足,并始終保持對建筑和教育發展中諸多問題的反思警醒。
和他交流,我得以了解他為拉近學校建筑與教育二者間關系而作的不倦思考和孜孜探尋。他說,他感謝這個時代,讓他過衣食無憂的日子,做該做想做的事情。
一筆一畫地勾勒,一沙一石地構筑。
未來課程研究院由未來課程智庫與深圳好課樂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起,面向中小學小提供校園學習空間設計與建設服務,是中國極少的既懂空間設計又懂教育的民間智庫。三年來,我們以“有深度、有創新、有速度”要求自己,讓校園空間與學校的辦學理念、課程充分融合,成功為50多所學校進行校園學習空間設計與建設。
學校墻面文化設計制作,反映學校獨特的文化氛圍。
學校不僅是一個交流知識的地方,也是學生可以學習和成長的地方。學校應繼續推廣學校文化,并讓更多人了解學校。在推廣校園文化時,課堂文化墻非常有效,學生可以了解學校的座右銘文化,了解學校的運作能力。怎樣發揮學校墻面文化設計制作。
在創建學校禮堂的文化墻時,您需要一個慷慨的文化墻,反映學校獨特的文化氛圍。
學校走廊文化墻的創建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強大的知識學習環境,使學生接觸文明氛圍,并提供滲透知識。
學校墻面文化設計制作這里是一些學校的圣門明遠大廳文化墻制作案例。因為每所學校都有學校座右銘文化,所以文化墻不一樣。
學校走廊文化墻是小學生的教室,結合了古老的設計風格,充滿活力的天藍色和橙色。主要的生產目標是告知學生古代知識。墻的設計內容適合學生。有興趣幫助學生獲得課后文化知識。
學校墻面文化設計制作這種文化生產采用深紅色和亮黃色的設計風格來展示學校的風格,并利用中國山水畫和古代崇拜來突出學校的文化氛圍。
學校墻面文化設計制作建立學校文化障礙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快樂的教育環境,使學校氛圍更加優雅。
學校走廊的文化墻的目的是創造一個適當的教育環境和低年級學生易懂的材料壁畫。房子的內部通常由環保染料,學校運動墻制成,其主要功能是:
1.色彩鮮艷,學校體育文化文化設計,價格低廉
2.可以用水稀釋,
3.快干。在掉落筆之后,可以在幾分鐘內干燥顏料。在油畫完成后,學校場地不必等待幾個月。
4.顏色豐富,重而新鮮。無論它如何混合,都沒有"臟"或"灰"的感覺。著色層不會引起吸油和污染。
學校墻面文化設計制作-靈活的手繪裝飾
手繪墻面裝飾風格和圖案可以根據墻壁和家具的形狀而改變,并且可以隨時更改(例如,在餐廳經常改變餐點的風格使餐廳感興趣)。乳膠漆蓋可以修復舊墻并繪制另一種圖案。)手繪墻比砂巖雕塑更新鮮,更亮。建筑面積小,校園的墻壁涂漆,未來不存在施工質量問題。價格比雕塑和油畫便宜得多。
如何設計好的學校?
從三個方面分享學校設計我國學校設計基本情況:
1 我國學校設計面臨的基本問題
2 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學校設計,應該如何認識未來的學校教育空間
3 當設計一所好的學校的時候學校設計,應該具備怎樣的創新思維,更好服務學校設計
這是幾張教室圖樣。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學堂我們很熟悉,左邊近100年前的學校教室布局與教育模式在如今依舊沒有大的變化。除了今天教室里面引入現代化投影儀、電子白板等等一些設備之外,一百年前和如今的教室相比并沒有本質性的差異。事實上,如今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的具體學習方式包括背后技術
支撐條件已經發生很多變化。但為何課堂布局,或者是教學空間卻沒有很大的變化。難道學校不需要改變嗎?是什么原因導致沒有變化的?其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
個人覺得有很多原因導致今天國內學校沒有很大變化。相比國外學校,特別是二戰之后,如美國、英國、日本,這些國家的學校建筑空間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月前在北京我參加了一次學校建設會議,一些來自國外發達地區的學者分享給我學校設計他們國家學??臻g設計的時候的一些思考,很明顯感覺到其學校設計他國家的教育空間和我們有很大的差異。
無論是美國也好,日本也好,他們的學校設計非常強調一棟建筑體內部的平面布局以及每一個空間的具體教學功能。而國內的建筑事實就是,聚焦點都在建筑立面、總體布局上。個人認為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性,而在這種差異的背后,可能還包括一種支撐的理論基礎。這種現象可能跟中國設計界,教育界、學?;ń绲鹊群芏嗖煌瑢用娴娜说挠^念和行為聯系在一起。個人覺得這不是一個單一現象,而是群體性的集體共識。這種共識,如果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相對比,就可以看到彼此之間的理念不同和差異,也可以看到國內外之間存在的距離。我們可以嘗試從幾個方面來探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人為因素導致學校建設不合理
今天國內學校建設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個人認為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比如場地問題。很大比例的學校在規劃選址時的場地條件是不適合建設學校的。例如將學校建在地震斷裂帶上,建在毒場地上,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
右邊的圖片是某地的一所初中,所在區域有一個經濟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在規劃時當地即規劃了相關企業也規劃了相關學校。但在學校建成連年后,這個經濟開發區引入了兩家污染企業。這兩家企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每過12個小時就需要進行一次廢氣排放,這些氣體都有很強的刺激性氣味,直接導致這所學校在廢氣排放階段無法正常教學。
除了這些,還可能有一些其他問題。如指標設定不科學。
案例:我曾經接手過一個幼兒園的設計,幼兒園是12個班,土地面積并不大。那么政府給定的相關指標比如容積率要求不大于1.0,建筑密度要求不大于25%,綠地的要求不少于35%,建筑高度不高于15米。我根據班級規模進行測算,發現一個很苛刻的情況就是這樣一個幼兒園,要死死扣住25%的建筑密度這個指標,然后把這個幼兒園建成四層才能夠達成相關建筑指標要求。
而在國內建筑規范里規定,幼兒園要求建造高度不超過3層,那四層空間如何利用?顯然不能夠作為普通教室使用,只能來做一些輔助用房,但輔助用房在平面布局在上面這張圖中是很不合理的,這就產生了很大的沖突。
我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幼兒園設計是否可以引入新的設計結構,像loft結構來解決這種困難,這種結構的一個優點就是可以在相同建筑高度的情況下更好的解決建筑面積不足的問題,因為在loft上面可以解決老師辦公空間的問題。但是,采用這種結構后,15米的建筑高度設計3層loft結構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是16m就比較好解決了。但是當地規劃局規定建筑高度不能超過15米。
對于學校的用地,也沒有很好的落實一個關鍵政策:教育優先發展。我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國家政策層面提出教育優先發展一說,教育發展要置于經濟宏觀發展的前面,包括教育相關投入優先保障,經濟區規劃包括城市規劃要優先考慮學校規劃等等.但實際情況是中小學用地往往是一些邊角的用地居多,很少把最好的土地讓步給教育用。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學校選址上可能有很多不合理的問題。
投入不到位或投入不足以及外部評選的問題我國絕大多數的公建學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情況。對學校的投資量基本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對于學校面積的框定,然后根據框定的基數,乘基本建設經費標準(每平方米1600或者1800),作為學校的總投資量。
這種方法存在兩個問題。1:面積規定太死,對于學??臻g靈活性,建筑用地或者建筑余地問題考慮不到位。2:每平方米單位造價規定較死,很多學校建筑要做的很好,不單單是毛坯房的設計和經費問題,還有學校文化和室內設計,但往往由于經費不足而擱置。所以總投資量可能普遍存在不足。
我也經常被邀請,作為評標專家去幫助甲方進行學校設計評標,自己也參加過學校的一些邀標設計。在這些體驗過程中,可以經??吹?,有時甲方邀請的一些評標專家在評學校建筑設計時往往偽專家比較多,所謂偽專家,就是他有一些建筑學背景但是在學校設計領域往往懂的不太多,這樣一些專家在評學校建筑時往往依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和對建筑的理解,導致最終評選結果往往存在一些差距。
評標過程中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真正的使用方,比如學校,老師很少能夠參與到評標的過程中去,導致甲方或者使用方的一些實際使用需求往往在評標方案里不能夠得到很合理的表達。
在學校設計中,更大的問題是國內設計能力的問題。
這個問題也是在學校設計中比較大而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學校設計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并不簡單。表現為教學需求如何在空間中得到合理的表達。丘吉爾有一句話:我們塑造了建筑,建筑反過來影響我們。有一些學校設計很好,能夠很好的反映教育的功能,對于教學促進影響是很大的。但問題是目前對于學??臻g對教育教學的促進與推動的理解和認知是不到位的,合理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空間設計中的表達是不到位的,設計師對于學??臻g,教育空間,教學需求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從比較簡單或者比較簡約的一種基本認知,可能覺得,目前國內教育界、學校設計界缺乏很好的溝通,這種缺失使得學校在設計上出現很多問題
另一方面,這些建筑師設計師對于學校建筑應該如何設計,從他們的角度探討并不是沒有價值的,也是很有價值的。只是從加強教育事業,從教育的觀點來結合建筑學的專業知識來看待學校建設問題,可能會取得更好的結果。
通過學校設計,將建筑學力量和教育學力量結合起來,共同對這個問題進行很好的交流和對話,這樣未來國內學校設計可能會設計的更好一些。從國外比較來看待這個問題,因為個人看過不少國外文獻,當去閱讀國外對于學校建設的一些理論時會猛然發現,國外很多理論學者并不是來自建筑設計學院也不是做建筑設計的,很多是來自教育學、建筑學,但在國內,這些真的很少。
以美國為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學院,佐治亞州立大學教育學院,以及臺灣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這里很多教育學教授在研究學校設計。而國內無論師范類還是綜合類院校,很少有學者來關注這個問題。目前在教育方面我們需要反思一下,從教育界跨學科探討建筑問題的力量不夠壯大,理論基礎還是不夠堅實。
就國內目前狀況,我們如何設計好的學校?
任何一個學校如果很用心的做學校設計,那它的背后一定有很多觀念,很多需求是通過空間設計來表達的。我們建筑一個怎樣的學校,不僅反映實際具備怎樣的物質技術條件,而且反映秉承著怎樣的教育觀。設計的核心應該在整合當代技術的前提下,表達怎樣的學校教學理念以及未來想要打造學習空間。一所學校的設計就是在構建這所學校獨特的教育學問題。
一個月前,我遇到一位日本教授:長澤悟。他曾經在國內出版過一本非常有影響力的學校建筑領域的專著。他和我分享了一個觀點,建筑立在土地上面,而建設學校,是將學校立在觀念上面。
我個人非常認同。其他的很多建筑,如住宅、商業區、寫字樓,它只需要把建筑立在土地上面,把建筑面積做出來,很多設施、功能可以在以后進行陸續的優化。但是學校建設卻不是。學校從一開始設計時就有特殊需求,需要做很多的提前統籌規劃,背后涉及很多觀念,如教育觀念,學生的學習觀念,課程觀念,教學技術觀念等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學校確實是建立在觀念上面的。
把教育觀念立在學校建設之上時,就牽扯出又一個問題:在進行學校建設時究竟需要怎樣的觀念。每個學校的觀念都有差異,但在宏觀層面上又有一些共性的認同。在這個問題上,我有一些觀點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的課堂傳播昨天的知識是否能解決明天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值得去研究。我們的孩子真的可以用昨天的知識去解決明天的問題嗎?個人認為,明天的問題還是要未來的技術去解決。未來一代要用還未發現的技術去解決即將發生的問題。對于未來孩子而言,未來是不確定的,是充滿挑戰的,對于現在學生,重心并不是在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通俗來講,學生的學習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如今在學習空間的規劃建設上,應該從怎樣更好進行知識的灌輸與傳播,轉變到怎樣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怎樣用合理的空間設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有四個重新認識分享給大家。
重新認識學生。
如今網絡技術的發展,他們的學習更多是重體驗,重交流,依賴網絡這樣的特征,這些的特征對于背后的教育理論,教育空間,包括教育基礎設施與傳統教育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重新認識教師。
教師一直是教學的灌輸者、傳播者、主導者,但實際上,未來教師的角色,是要發生一定的轉變。北京師范大學一個學者做了一項研究。未來2030年老師的角色究竟要發生怎樣的變化。提出在指導學生這個維度上,從目前20%到30%左右的比重,提高到73%。從老師傳統的傳授知識的維度上,要從今天的80%下降到19%。這方面老師角色發生重大轉變,更多從一個教師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導師。
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對于老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慢慢從教的怎么樣轉變為究竟幫助學生學的怎么樣。這樣一個重要的轉變,意味著課堂的主題慢慢還給學生。老師在教育中更多的是在激活學生學習的欲望,讓他們可以主動學習,主動探索這個世界,主動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這就導致學習資源如課堂設置、桌椅布置等等一系列的空間規劃產生很大差異
重新認識學習。
很多設計師認為學??臻g除了普通教室外就是實驗室、圖書館,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學習方式。實際上并非如此。如今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越來越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軟實力,注重溝通合作與創造性思維。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如基于小組的,基于資源的,基于主題,基于項目的,這些都對學習空間提出新的需求,這些在學校早期的空間規劃時都是需要被考慮的。
重新認識學校。
學??臻g是正式學習空間、非正式學習空間以及混合空間包括對話交流中間整合在一起,不是單獨的一種類型,以往將學校分為教學區,運動區,后勤生活區,如今從學習空間的角度,如何構造學習空間的搭配打造以適應不同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美麗學校建設的全新思維學校設計不僅僅是設計師的事情,它是一個多學科、多領域交雜的問題。學??臻g在打造上需要越來越關注更多學科領域的問題,需要傾聽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就此我提出幾個問題很需要大家共同探討。學校設計有了設計規劃后,是否應該馬上找設計師。個人認為并不是這樣。而因該思考,究竟我們需要怎樣的學校,我們要怎樣去建構屬于這所學校的空間,需要更多的去思考這所學校獨特的思維,獨特的定位,獨特的教育理念,需要更多的交流,前期的教育學思維,教育理念,定位等等就顯得很重要。在學校設計時,進行設計規劃、立項前,學校的理念,需求究竟是什么,在甲方下建筑任務書之前,需要去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從而對學??臻g設計提出新的需求。我在進行杭州一所中學進行設計時,前期我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來探討這所學校的理念,得出這個學校需要一個STEM空間。在設計完成時,也確實打造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教育教學場所。這所學校大概明年9月完成,雖然在學校設計規劃時用地很緊張,但還是拿出5000平方來打造這樣一個STEM空間,規劃各種各樣STEM的教育、交流空間,對未來學校建設和規劃還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對于未來學生能力的培養、跨學科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樣的一種設計手法和理念,在任何一所學校進行設計前期對學校進行一些研究和概念設計,越來越多的得到各地的認可,越來越多的學校采用這種模式進行項目推進。
學校設計僅僅指建筑設計嗎?
學校設計很復雜,不僅僅指建筑設計,包括前期的概念設計,建筑和室內設計,校園文化設計,弱電智能的專項設計,也許后來還會出現更多的設計,但目前學校設計已經不單單是指建筑設計了。
比較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局和甲方在學校設計時依舊停留在建筑設計,他們需要去改變一下傳統的觀念,更多關注室內、校園文化與弱電智能設計,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打造更好的校園建設解決方案。
規范很重要,是我們進行設計時的導引,但在實際設計時又帶來很多限制。如今如何看待規范并超越規范,變成大家越來越關注的問題。
如何在遵守規范的基礎上更多的考慮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要解決這個問題,思維上也要從基于標準的思維轉向基于需求的思維。在學??臻g規劃設計上,如果可以對打造的空間從需求的角度,教育學心理學角度校園理念的角度進行合理解釋,這樣就有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和需求支撐,設計也就變得合理。而如今很多學??臻g,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并沒有很合理的解釋。
怎樣更大范圍的創新設計
未來設計師要重視對教育技術、教育家具與裝備的研究,例如具有小組合作功能的課桌椅,更有利于師生學習成果展示與交流的壁毯式主題墻,以壁毯為例,具有更好的展示性、吸音性、美觀性及方便性等諸多優點。
關于學校設計和學校設計說明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