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三維框架模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框架三維圖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本文目錄一覽:,1、,我對儲量分類中“三維框架”的理解,2、,三維線框與三維真實的區別,3、,有哪需些軟件可以建三維框架建筑模型?
今天給各位分享三維框架模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框架三維圖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我對儲量分類中“三維框架”的理解
- 2、三維線框與三維真實的區別
- 3、有哪需些軟件可以建三維框架建筑模型?
- 4、cad三維教程 CAD三維建模制圖基本步驟
- 5、什么是霍爾三維結構模型分析法?
- 6、環境地質科學發展戰略
我對儲量分類中“三維框架”的理解
注: 本文發表于 2009 年 5 月 5 日中國礦業報第 1 版。
目前三維框架模型,專家對怎么修訂和完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意見尚不統一。但基本認同在保持聯合國分類框架(亦即我國1999年的分類框架)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三維框架模型,即對地質軸和可研軸可基本維持原狀,主要是對經濟軸進行調整。
筆者認為,國際分類和我國的分類其核心都是三維框架,但是對三維框架的理解是不一致的,筆者的理解是:
1.地質軸是講地質可靠程度,地質可靠程度是地質勘探工作的結果。在我國,地質可靠程度分兩個層次:一是全區的,二是塊段的;只能以全區的地質可靠程度參與分類,而不能以塊段的地質可靠程度參與分類;全區的地質可靠程度,開發之后的比精查階段的更可靠,所以開發的應當單獨分出來,其后依次是精查、詳查、普查、預查,共分五個檔次。
2.經濟軸是講經濟可靠程度,經濟可靠程度是經濟評價工作或可行性評價工作的結果,因為影響經濟可靠程度的因素很多,而且時間性很強,經濟可靠程度經常處于變動之中,因此,經濟可靠程度不必劃分過多檔次,只設經濟的和潛在經濟的,沒有經過經濟評價或可行性評價工作或雖然經過評價工作,但地質可靠程度太低,只有普查或預查程度者,就是未定的。
3.可行性軸是講礦產儲量及其質量、賦存狀態、開采技術條件經過的經濟評價或可行性評價工作,它是經濟可靠程度的產生過程,就像地質勘查工作是地質可靠程度的產生過程一樣,可以只利用其結果,不要過程。所以經濟評價或可行性評價工作沒有必要出現在分類之中,應當取消可行性軸。這樣三維分類框架就變成三維框架模型了二維平面圖。
勘探階段的名稱分別為精查、詳查、普查、預查較好,詞意與內容相符、確切、好記,不易與其三維框架模型他混淆;“勘探”與“勘查”區別不大,但業內一般用“勘探”。
凡經過一定的地質勘探工作計算出的礦量,通稱為儲量。礦產儲量即礦產的儲藏量,通常是指埋在地下尚未采出的量,采出的量,礦山上稱產量,學術上一般稱采出量,有區別在前置詞上,如精查儲量、詳查儲量,既明確又好記。
建議方案(見下表):
我主張的礦產儲量分類
預計可以采出的量只能從經濟的11、12、13中求得,各乘以可采系數即可。
這個預計可以采出的量是全區的,因為地質可靠程度不同。所以預計可以采出的量的精度也是有差別的;其標識是帶r,如11r、12r、13r。代號的第一位數是經濟可靠程度:1是經濟的;2是潛在經濟的,3是未分的;第二位數是地質可靠程度,1是已開發礦山的,2是經過精查的,3是經過詳查的,4是經過普查的,5是經過預查的。
各類型的全稱及代號是:
經濟的開發儲量,代號11;
經濟的精查儲量,代號12;
經濟的詳查儲量,代號13;
潛在經濟的開發儲量,代號21;
潛在經濟的精查儲量,代號22;
潛在經濟的詳查儲量,代號23;
未定的開發儲量,代號31;
未定的精查儲量,代號32;
未定的詳查儲量,代號33;
未定的普查儲量,代號34;
未定的預查儲量,代號35。
上述各類型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通常是指一個項目的,將11個具體類型進一步劃分,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經濟的,包括11、12、13,第二類是潛在經濟的,包括21、22、23,第三類是經濟意義未定的,包括31、32、33、34、35。
這三大類包括了我國固體的所有礦產資源。
這一分類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的,符合我國國情;盡管是二維的,但是同國際分類框架(包括2008年的草案)并不矛盾,本質上是一致的;更簡單明了,有利于推廣應用:它為礦業的上市融資留有很大的空間。
三維線框與三維真實的區別
三維線框和三維真實是兩種不同的三維模型表示方式,具有以下的區別:
1. 三維線框模型:三維線框模型是由三維坐標系上的線條構成,只顯示物體表面的輪廓線條,看起來像是一個由線條組成的框架或骨架??梢钥吹轿矬w的基本結構和形狀,但缺少細節和紋理。
2. 三維真實模型:三維真實模型可以看作是三維線框模型上的涂料版,能夠表示物體的細節和紋理,讓物體看起來更逼真。通常是由一個三維網格組成,每個網格有各自的顏色和紋理信息,可以用來渲染出真實的物體效果。
因此,三維線框模型比較適用于制作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布局,而三維真實模型則更適用于制作具有逼真效果的物體,對于建筑設計、工業設計、游戲等領域都有應用。
有哪需些軟件可以建三維框架建筑模型?
三維框架基本三維軟件都能做到,區別可能就是做的效率以及效果了;
建筑現在國內貌似天正使用的比較多,然后清華斯維爾使用也還可以,不過兩種軟件相互兼容性不足。
cad三維教程 CAD三維建模制圖基本步驟
1、我們在制作三維模型時,并不是一開始就在三維模式進行,還是要先繪制二維平面圖的。這個要注意,先從二維入手。
2、二維圖繪制好以后,我們切換到3D建模狀態,這時要注意調整視角,視角按鈕在右上角紅框處。
3、平面變立體最常用的工具是“按住并拖動”,我們可以很快的把二維圖建成三維基礎模型。
4、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調整和細化3D模型,將三維模型框架搭好。
5、搭好框架后,返回二維視角,我們對每一個面進行細化,使得圖形更加完善。
6、最后開始對模型著色和渲染,當然,一般情況下我們只是進行簡單的著色,渲染的話則根據專業不同使用其他軟件進行。
什么是霍爾三維結構模型分析法?
霍爾的三維結構模式的出現,為解決大型復雜系統的規劃、組織、管理問題提供了一種統一的思想方法,
霍爾的三維結構模式
因而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應用?;魻柸S結構是將系統工程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前后緊密銜接的七個階段和七個步驟,同時還考慮了為完成這些階段和步驟所需要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這樣,就形成了由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所組成的三維空間結構。其中,時間維表示系統工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全過程,分為規劃、擬定方案、研制、生產、安裝、運行、更新七個時間階段。邏輯維是指時間維的每一個階段內所要進行的工作內容和應該遵循的思維程序,包括明確問題、確定目標、系統綜合、系統分析。優化、決策、實施七個邏輯步驟。知識維列舉需要運用包括工程、醫學、建筑、商業、法律、管理、社會科學、藝術、等各種知識和技能。三維結構體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統工程研究的框架,對其中任一階段和每一個步驟,又可進一步展開,形成了分層次的樹狀體系。下面將邏輯維的7個步驟逐項展開討論,可以看出,這些內容幾乎覆蓋了系統工程理論方法的各個方面。
如詞條附圖所示,霍爾三維結構是由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組成的立體空間結構。
2霍爾三維結構分析
邏輯維(解決問題的邏輯過程)
運用系統工程方法解決某一大型工程項目時,一般可分為七個步驟:
1.明確問題
霍爾的三維結構模式
由于系統工程研究的對象復雜,包含自然界和社會經濟各個方面,而且研究對象本身的問題有時尚不清楚,如果是半結構性或非結構性問題,也難以用結構模型定量表示。因此,系統開發的最初階段首先要明確問題的性質,特別是在問題的形成和規劃階段,搞清楚要研究的是什么性質的問題,以便正確地設定問題,否則,以后的許多工作將會勞而無功。造成很大浪費。國內外學者在問題的設定方面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直觀的經驗方法。這類方法中,比較知名約有頭腦風暴法(Brain Storming),又稱智暴法、5W1H法、KJ法等,日本人將這類方法叫做創造工程法。這一方法的特點是總結人們的經驗,集思廣益,通過分散討論和集中歸納,整理出系統所要解決的問題。
(2)預測法。系統要分析的問題常常與技術發展趨勢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有關,其中有許多未知因素,這些因素可用打分的辦法或主觀概率法來處理。預測法主要有德爾菲法、情景分析法、交叉影響法、時間序列法等。
(3)結構模型法。復雜問題可用分解的方法,形成若干相關聯的相對簡單的子問題,然后用網絡圖方法將問題直觀地表示出來。常用的方法有解釋結構模型法(I5M法)、決策實驗室法(DEMATEL法)、圖論法等。其中,用圖論中的關聯樹來分析目標體系和結構,可以很好地比較各種替代方案,在問題形成、方案選擇和評價中是很有用的。
(4)多變量統計分析法。用統計理論方法所得到的多變量模型一般是非物理模型,對象也常是非結構的或半結構的。統計分析法中比較常用的有因子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等,成組分析和正則相關分析也屬此類。此外,還有利用行為科學、社會學、一般系統理論和模糊理論來分析,或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分析,使問題明確化。
2.建立價值體系或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要回答以下一些問題:評價指標如何定量化,評價中的主觀成分和客觀成分如何分離,如何進行綜合評價,如何確定價值觀問題等。行之有效的價值體系方法有以下幾種。
(1)效用理論。該理論是從公理出發建立的價值理論體系,反映了人的偏好,建立了效用理論和效用函數,并發展為多屬性和多隸屬度效用函數。
(2)費用/效益分析法。多用于經濟系統評價,如投資效果評價、項目可行性研究等。
(3)風險估計。在系統評價申,風險和安全性評價是一個重要內容,決策人對風險的態度也反映在效用函數上。在多個目標之間有沖突時,人們也常根據風險估計來進行折衷評價。
(4)價值工程。價值是人們對事物優劣的觀念準則和評價準則的總和。例如,要解決的問題是否值得去做,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否適當,結果是否令人滿意等。以生產為例,產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功能和質量上,降低投入成本和增加產出是兩項相關的準則。價值工程是個總體概念,具體體現在設計、制造和銷售各個環節的合理性上。
3、系統分析
不論是工程技術問題還是社會環境問題,系統分析首先要對所研究的對象進行描述,建模的方法和仿真技術是常采用的方法,對難以用數學模型表達的社會系統和生物系統等,也常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描述。系統分析的主要內容涉及以下幾方面。
(1)系統變量的選擇。用于描述系統主事狀態及其演變過程的是一組狀態變量和決策變量,因此,系統分析首先要選擇出能反映問題本質的變量,并區分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用靈敏度分析法可區別各個變量對系統命題的影響程度,并對變量進行篩選。
(2)建模和仿真。在狀態變量選定后,要根據客觀事物的具體特點確定變量間的相互依存和制約關系,即構造狀態平衡方程式,得出描述系統特征的數學模型。在系統內部結構不清楚的情況下,可用輸入輸出的統計數據得出關系式,構造出系統模型。系統對象抽象成模型后,就可進行仿真,找出更普遍、更集中和更深刻反映系統本質的特征和演變趨勢?,F已有若干實用的大系統仿真軟件,如用于隨機服務系統的GPSS軟件,用于復雜社會經濟系統仿真的系統動力學 (SD)軟件等。
(3)可靠性工程。系統可靠性工程是研究系統中元素的可靠性和由多個元素組成的系統整體可靠性之間的關系。一般講,可靠的元件是組成可靠系統的基礎,然而,局部的可靠性和整體可靠性間并非簡單的對應關系,系統工程強調從整體上來看問題。在40年代,馮·諾依曼(Von Neumann)開始研究用重復的不那么可靠的元件組成高度可靠系統的問題,并進行了可靠性理論探討。錢學森教授也提出,現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便元器件的成本大大降低,如何用可靠性較低的元器件組成可靠性高的系統,是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近年來,己采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評價方法有FTA或ETA等樹狀圖形方法。
4、系統綜合
系統綜合是在給定條件下,找出達到預期目標的手段或系統結構。一般來講,按給定目標設計和規劃的系統,在具體實施時,總與原來的設想有些差異,需要通過對問題本質的深入理解,作出具體解決問題的替代方案,或通過典型實例的研究,構想出系統結構和簡單易行的能實現目標要求的實施方案。系統綜合的過程常常需要有人的參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系統仿真可用于系統綜合,通過人機的交互作用,51人人的經驗知識,便系統具有推理和聯想的功能。近年來,知識工程和模糊理論已成為系統綜合的有力工具。
5、系統方案的優化選擇
在系統的數學模型和目標函數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可用最優化方法選擇便目標值最優的控制變量值或系統參數。所謂優化,就是在約束條件規定的可行域內,從多種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中得出最優解或滿意解。實踐中要根據問題的特點選用適當的最優化方法,目前應用最廣的仍是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非線性規劃的研究很多,但實用性尚有待改進,大系統優化已開發了分解協調的算法。組合優化適用于離散變量,整數規劃中的分枝定界法,逐次逼近法等的應用也很廣泛。多目標優化問題的最優解處于目標空間的非劣解集上,可采用人機交互的方法處理所得的解,最終得到滿意解。當然,多目標問題也可用加權的方法轉換成單目標來求解,或按目標的重要性排序,逐次求解,例如目標規劃法。
6.決策"決策就是管理","決策就是決定",人類的決策管理活動面臨著被決策系統的日益龐大和日益復雜。
決策又有個人決策和團體決策、定性決策和定量決策、單目標決策和多目標決策之分。戰略決策是在更高層次上的決策。在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的基礎上,人們可根據主觀偏好、主觀效用和主觀概率做決策。決策的本質反映了人的主觀認識能力,因此,就必然受到人的主觀認識能力的限制。近年來,塊策支持系統受到人們的重視,系統分析者將各種數據、條件、模型和算法放在決策支持系統中,該系統甚至包含了有推理演繹功能的知識庫,便決策者在做出主觀決策后,力圖從決策支持系統中盡快得到效果反應,以求得到主觀判斷和客觀效果的一致。決策支持系統在一定條件下起到決策科學化和合理化的作用。但是,在真實的決策中,被決策對象往往包含許多不確定因素和難以描述的現象,例如,社會環境和人的行為不可能都抽象成數學模型,即使是使用了專家系統,也不可能將邏輯推演、綜合和論證的過程做到像人的大腦那樣,有創造性的思維,也無法判斷許多隨機因素。群決策有利于克服某些個人決策中主觀判斷的失誤,但群決策過程比較長。為了實現高效率的群決策,在理論方法和應用軟件開發方面,許多人做了大量工作。如多人多目標決策理論、主從決策理論、協商談判系統、沖突分析等,有些應用軟件已實用化。
7.制定計劃有了決策就要付諸實施,實施就要依靠嚴格的有效的計劃。
以工廠為例,為實現工廠的生產任務和發展戰略目標,就要制定當年的生產計劃和未來的發展規劃。廠內還要按廠級、車間級和班組級分別制定實施計劃。一項大的開發項目,涉及設計、開發、研究和施工等許多環節,每個環節又涉及組織大量的人、財、物。在系統工程申常用的計劃評審技術(PERT)和關鍵路線法(CPM)在制定和實施計劃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時間維(工作進程)
對于一個具體的工作項目,從制定規劃起一直到更新為止,全部過程可分為七個階段:
①規劃階段。即調研、程序設計階段,目的在于謀求活動的規劃與戰略;
②擬定方案。提出具體的計劃方案。
③研制階段。作出研制方案及生產計劃。
④生產階段。生產出系統的零部件及整個系統,并提出安裝計劃。
⑤安裝階段。將系統安裝完畢,并完成系統的運行計劃。
⑥運行階段。系統按照預期的用途開展服務。
⑦更新階段。即為了提高系統功能,取消舊系統而代之以新系統,或改進原有系統,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知識維(專業科學知識)
系統工程除了要求為完成上述各步驟、各階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識外,還需要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各種專業技術,霍爾把這些知識分為工程、醫藥、建筑、商業、法律、管理、社會科學和藝術等。各類系統工程,如軍事系統工程、經濟系統工程、信息系統工程等。都需要使用其它相應的專業基礎知識。
內容來源自:
環境地質科學發展戰略
2012年,USGS先后發布三維框架模型了其7個戰略領域未來10年三維框架模型的戰略規劃[21,23,54~58]。綜合這些規劃,可概括出USGS在環境地質科學領域的戰略重點:
(一)擴展和強化地質環境監測網絡
USGS強調,地質環境監測網絡是科學研究的基石,所產生的監測數據對于解決重大戰略問題至關重要。
對于水文要素觀測,通過3種方式擴展和強化水資源監測網絡。在目前監測站基礎上,設計、建設由聯邦政府資助的全國統一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質監測站組成的全國骨干網絡,并與州、縣及其三維框架模型他聯邦機構運行的監測站網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在重點監測站裝備更加先進的監測設備,增加監測要素和數據參數種類,實現實時傳輸,例如包括氣象數據、水質化學數據、物理水文數據(水溫、水速、懸浮沉積物等)。與NOAA、州縣應急管理部門等用戶合作,針對其需求擴展監測網絡,使其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例如,針對氣候變化研究,設計并建設氣候響應地下水監測網絡(圖2–5)[59]。
圖2-5 USGS氣候響應地下水監測網絡
(據文獻[59])
對于災害要素觀測,通過5項措施擴展和強化地震、滑坡、火山等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強化和升級現有監測網絡,保障現有監測站點不間斷地產生可靠的監測數據。提高監測信息應用水平,重點監測站點實現實時監測(24h×7d),協調和創新目標災害體(如滑坡、火山、地震斷層等)多種傳感器監測,擴展與其他監測網絡的聯系通道。充分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擴大和提高監測范圍與能力,包括擴展獲取、使用地球物理調查數據和遙感數據的途徑,開發便攜式、智能化、低成本災害監測儀器,推進儀器研發、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管理、數據處理技術的協同發展等。提高災中和災后現場數據采集水平,及時獲取災害現場短時間可收集的數據,如水位印跡、火山灰、建筑物破壞情況、滑坡軌跡等。編制地質歷史和人類歷史上的災害目錄,包括古洪水、古滑坡、古地震以及火山爆發歷史等。
(二)建立地球表層三維地質框架模型
解決水資源、自然災害、環境健康、氣候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首先需要了解水文過程、災害過程、生態過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等所依存的地球表層地質體。USGS認為,地球表面的地質信息必須與深部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信息整合在一起,才能準確地描述地球表層的地質體。
對于水資源研究,目標是建立不同尺度的3D/4D水文地質框架模型。3D水文地質框架模型要在2D模型的基礎上將體積和深度變量耦合進去。垂向上的范圍,上限是地殼表面或巖石圈表面,下限是深部含水層的底板。與地質框架相對應的水文地質性質(孔隙度、流體飽和度、水力傳導系數等)可能會隨時間發生變化。對于這種情形,需要建立4D水文地質框架模型。例如,在頁巖氣開發或CO2儲存過程中,由于水力壓力或CO2封存導致的深層巖石斷裂,勢必會影響深層地下水循環的深度,需采用4D水文地質框架模型進行研究和模擬。
對于地質災害研究,目標是建立地球表層框架,包括地質、水文和生態框架。針對海岸侵蝕、地震、海嘯、火山等災害,加強基巖地質填圖、陸地和洋底形態填圖等基礎工作。為了精細刻畫地球3D結構,需擴大航空磁力調查和重力調查覆蓋范圍。為了加快災害過程研究,還需要加強植被、土壤及地表地質體工程地質性質、土地利用等地表覆蓋物的調查。
意識到地質框架模型是其核心生命力所在,USGS在核心科學體系戰略中提出了宏偉的地球表層框架遠景目標:將數據、方法、模型組織到相應的時空框架之中,形成一個模塊式整體,為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提供全方位支撐(圖2–6)。
圖2-6 USGS地球表層框架遠景目標
(據文獻[58])
(三)加強變化環境下水資源研究與預測
定量研究、預測和保障未來美國的淡水資源安全是USGS水資源科學戰略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首先需要推進決定水資源可利用性的過程機理研究,包括地質框架、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利用地質歷史數據和人類歷史數據,開展多時空尺度下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可獲得性的影響研究,查明水資源系統對長期氣候變化的響應。通過監測、機理研究和模型模擬,系統研究農業發展、城市化、能源與礦產資源開發、廢物處置等人類活動與水資源系統的相互作用過程。在此基礎上,預測在不同的氣候、人口、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景下水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的變化??紤]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對水資源的需求,通過研發定量化模型,研究和預測不同氣候、人口、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景下的水系統變化和水資源可利用量。同時,開展咸水、劣質水、再生水等可替代性水資源的可利用性研究,預測其開發利用對環境的潛在影響。
(四)加強自然災害機理研究
自然災害機理研究是災害評估和防災減災的基礎。為了提高災害評估的質量和預警的及時性,要大力加強災害機理研究。重點包括:推進自然災害啟動過程的靶向性研究,包括災害事件的啟動、持續時間、類型和規模的控制因素,觀測數據對災害啟動過程的反映程度,災害監測的改進與完善三維框架模型;利用第四紀地質、冰心分析等手段開展極端災害事件研究,確定極端災害發生機制和影響因素,推斷發生極端災害的高風險區域;促進自然災害脆弱性和風險評估研究,包括如何將機理研究成果轉化為脆弱性和風險分析信息,如何評估災害事件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后果,如何將災害脆弱性和風險信息有效地傳達給有關部門以采取適當行動;加強災害過程中的流體研究,包括巖漿系統和火山過程中多相流體的作用,火山、地震、滑坡和地面沉降相關的地下水文過程,斷層流體在啟動地震中作用,風化碎屑流和火山碎屑流的坡面流動過程;開展多種自然災害鏈的誘發和作用機制研究。
(五)加強環境污染物對環境健康影響研究
USGS認為,自然環境、生物環境健康與人類健康不可避免地相互聯系在一起,并受人類活動、生態過程和地質過程的影響。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USGS確定要加強環境污染物對環境健康的影響研究。主要戰略行動包括:識別、探測引發環境健康的污染物,對有機污染物、化學合成物、碲、鎵、稀土元素等致病污染物進行調查和監測,確定其引發環境健康問題的閾值和風險;系統調查環境污染物的來源、發生、遷移和歸宿,評估污染物對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的威脅程度,確定人類暴露在污染物中的健康標準,減少污染物對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探明人類暴露于污染物的復雜作用和耦合效應,識別環境疾病和致病因子,開展致病污染物的毒理學研究;開展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誘發的災難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與健康威脅研究,建立災難誘發環境健康風險多學科快速評估機制,研究提出識別未來災難誘發環境健康問題的方法。
(六)加強全球變化的地質過程研究
2008年國會批準USGS成立全國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科學中心(NCCWSC),承擔氣候變化對美國水、土及其他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影響研究任務。按照規劃,根據全球變化研究的需要,在環境地質方面重點開展兩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是開展全球碳循環研究,包括研發地質碳封存潛力評估方法和地質碳儲存脆弱性評估方法,開展石油、天然氣礦床和滲透性地質體注入液體CO2的地質、水文和地球化學過程研究,定期開展全國碳封存潛力和碳儲存脆弱性評估,開展碳封存評估與監測方法技術研究,開展土壤、沉積物和農田碳儲存過程機理研究,開展水分遷移和沉積物搬移過程的碳流研究等。另一方面是開展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的影響研究,包括海平面上升對海岸帶影響過程,不同情景下海平面上升引發的海岸帶后退、土地流失預測模型,淡水排泄、沉積物和營養物質流入對海岸帶的影響等。
(七)加強能源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廢棄物的環境效應研究
提升對能源與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廢棄物的環境效應的認知,是USGS能源與礦產資源科學戰略的重要目標之一。主要內容包括:開展與能源、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碳源與碳匯調查,包括石灰巖開發中的CO2排放、地熱水開發中的CO2排放、頁巖氣開發中的甲烷泄漏等;開展閉坑礦山和正在運營的礦山礦產資源開發對自然景觀的影響過程研究;開展氣候變化對礦產資源環境背景和廢棄物環境行為的影響研究;對能源與礦產資源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特征進行研究;開展廢棄物深部地質處置研究,包括鈾污染地下水、油氣開發產生的高鹽水和劣質水、化石能源使用產生的CO2等;開展頁巖氣開發水力壓裂技術、油頁巖現場轉化技術、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技術等資源開發新技術的環境地球化學研究;開展地熱、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等可更新能源建設與運營過程中地質環境效應研究;研發與資源相關的地質環境模型。
(八)建立完善地質環境緊急事件快速響應體系
針對突發性的災害事件和環境事件,USGS規劃繼續完善和加強其快速響應體系。
對于與水相關的突發性事件,規劃部署了4項戰略行動。主要包括:通過數據和信息綜合分析,識別當前和今后社區面臨的水相關災害威脅,包括洪水、河岸與海岸侵蝕、干旱、泥石流與碎屑流、火山泥流、大壩或堤防開裂等;開發和部署觀測系統,識別和跟蹤水文災害,在極端水文事件期間制定可操作性方案;通過缺水導致沖突的條件研究(例如重大災難、調水、極端干旱等),為社區提供沖突發生時的科學解決預案;針對水質退化問題,開發決策支持工具,為管理者應對石油泄漏、有毒水藻暴發、有毒物質污染水源等突發性水質問題提供支撐。
對于突發性地質災害,規劃部署了6項戰略行動。主要包括:開發下一代災害探測與響應工具,例如火山活動探測預警系統、滑坡預警裝置等;提高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性能,例如提升監測設備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擴充網絡提高數據的時空密度等;實施并保障關鍵監測設施24h×7d不間斷運行;提高災害事件發生期間科學技能的應用水平;提高國內災害協作應對水平;對災害預警和響應產品進行嚴格評估。
(九)推進科學數據與成果傳播
將科學研究的數據、模型、成果等以各種形式傳遞給社會,是USGS各個領域戰略規劃的重要內容。氣候變化科學戰略提出:由科學家與傳播學專家組成委員會研究形成信息傳播戰略規劃和短期計劃,升級互聯網站,提出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的行動方案;通過定期學術研討會、郵件列表、信息門戶等手段,拓展內部信息溝通途徑,實現數據、模型、決策支持工具、階段成果、產品等共享。自然災害科學戰略提出:根據現有用戶和潛在用戶需求,設計和生產成果產品;采用社會科學、行為科學方法指導災害信息發布和遴選傳播媒介;研發教育產品,推動交互式災害教育和培訓;研發相關工具產品,供用戶自行對災害進行評估等。水資源科學戰略強調產品的易獲得性和友好性,通過升級互聯網,用戶不需要費力搜索即可輕易獲得所需的水文信息(包括數據、模型和分析工具),并可進行空間查詢和定位;基于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開發動態綜合模型和可視化產品,以恰當的形式提供給科學家、管理決策者和社會公眾;研發決策支撐系統,輔助資源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擬訂相關措施。
三維框架模型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框架三維圖、三維框架模型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推薦閱讀: